<百喻經>磨大石喻
原文
譬如有人,磨一大石,勤加功力,經曆日月,作小戲牛。用功既重,所期甚輕。
世間之人,亦復如是。磨大石者,喻於學問,精勤勞苦;作小牛者,喻於名聞,互相是非。
夫為學者,研思精微,博通多識,宜應履行,遠求勝果。方求名譽,驕慢貢高,增長過患。
白話與賞析
從前有一位手藝很好的雕刻家,他希望自己能雕刻出一個最完美的作品。但是好的雕刻必須選擇最好的玉石才能雕出精美的作品。於是他到深山去尋找寶石。最後找到了一座山,鑿出一塊巨大的玉石,花了很多人力才將這塊大石頭運回到家裏。
雕刻家花了數年的時間,將此塊大石頭慢慢的削磨,終於削成一塊拳頭大的小玉石,某人看他把偌大的大石削成了這麼一小塊,就問他:「你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將那塊大石頭削成一塊小石呢?」
雕刻家:「因為我只要刻一隻小牛。」
某人:「刻一隻小牛只要一塊小石就可以,為什麼要用大石去削成小石呢?」
雕刻家:「你不知道,凡是一個精美的雕刻,必須花去越多的時間和越多精力去創作,才能雕出最精美的藝術品來,這樣的藝術品才有價值。」
這位藝術家還真有他的理論,可是仔細回顧小石牛的完成,所用工夫繁重且多,而最後得到的結果卻非常的微小,難免教人有殺雞焉用牛刀之嘆。
佛經的故事到這裡尚未結束,「磨大石頭」者,若在學問上作比喻,可視為精勤用功、耐辛勞肯吃苦。而「只作小石牛」者則比喻努力求學問只為了功名成就,或為了互相爭論是非,如此寒窗苦讀結果卻用在名利是非,實在可惜。
其實求學問本就該努力研究、仔細思惟,方能夠有廣博的知識、通徹事理,俗云: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。」在我們累積到一定的基礎時,更應將學問努力實踐,以得證勝果;若只是求得些小名小譽,就傲慢貢高的話,就只會增長過失、禍患。
在道場上的學習也是如此,先聖先賢早已為眾後學們拓出一個明確的方向,使得我們在道場中不用害怕迷失,更可以讓我們無所憂懼地投入學習,進而專心致志有所成。再者,高中班相較於道場其餘研究班,平時除了靜態課程之外,活動也較為頻繁,故學以致用的機會比起其他研究班多了許多!
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之處,即便在良好的環境中,要想成就,須看自己是否有意願學習?是否漸漸培養自己多觀察人/事/物的細節?否則就算參與多次活動,也只會是囫圇吞棗、浪費光陰。願我們都能珍惜自身這塊大玉石!